Pages

Wednesday, September 2, 2020

從依附關係看寶寶的安全感 4種依附類型決定親子關係的好壞 - UDN 聯合新聞網

zeranjerat.blogspot.com

什麼是「依附關係」?

依附關係是指嬰兒在成長過程中,對主要照顧者所產生的依戀情感。精神病學家、精神分析學家約翰·鮑比指出,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是一種心理學、演化學、動物行為學理論,旨在探討「人際關係」,而依附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,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,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,依附關係攸關孩子是否能獲得足夠安全感,對孩子人格塑造也有極大影響。

圖:媽咪拜
圖:媽咪拜

嬰幼兒各成長階段中的依附建立

● 0-6週:自我中心階段(asocial stage)

嬰兒的情緒反應不針對特定人士,在對任何人都有反應的情況下開始依附關係的建立。

● 6週-7個月:非選擇性依附(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)

隨著成長,寶寶會開始注意不同人物,對主要照顧者出現依戀感,並且開始感受主要照顧者與旁人的差異。

● 7-11個月:選擇性依附(specific attachment)

針對主要對象產生依附反應,當對象離開時會因不安而鬧情緒,除了對特定人物強烈依附外,也開始對其他人物出現依附反應(但不明顯)。

圖:媽咪拜
圖:媽咪拜

四大依附類型

● 安全型依附(Secure attachment)

當主要照顧者(主要依附對象,多為媽媽)在身旁時,孩子會以媽媽為中心,主動地去探索環境,和陌生人互動,但只要照顧者離開,寶寶會產生強烈不安感,而開始哭鬧,當照顧者回來時,小孩會主動靠近尋求安撫。

這樣的「依附關係」在1歲時會達到高峰,研究顯示,擁有「安全型依附關係」的寶寶從安全感中學習,長大後會比較開心、容易相信別人、與他人合作,且於不同階段均表現出優越的社交能力!

● 焦慮矛盾型依附(Anxious-ambivalent attachment)

焦慮矛盾型孩子,即使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,面對探索與陌生人時,依然會感到焦慮。明明想和照顧者保持親近,卻在照顧者注意他時又想反抗,導致產生照顧者離開時,孩子沮喪;照顧者回來時,小孩又不開心等矛盾情緒。

此現象容易因主要照顧者言行不一致、照顧能力差、不懂得如何滿足寶寶需求等行為,讓寶寶出現焦慮矛盾型依附。

● 逃避型依附(Avoidant-attachment)

此類型的小孩會在面對主要照顧者時會忽視對方、照顧者離開亦不緊張、照顧者回來也不見高興,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。不論是面對主要照顧者或陌生人,孩子皆是平淡的情緒反應,對週遭環境中出現的人物也沒有太多的不安。

主要照顧者如果是沒耐心、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、並拒絕身體接觸等,就容易讓孩子出現逃避型依附狀況。逃避型依附的嬰兒,容易表現出退縮、孤立、對學習沒興趣、缺乏動機,與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情況。

● 混亂型依附(Disorganized attachment)

大約有15%的一歳小孩在陌生情境測試中,和媽媽的行為互動並不符合以上三種依附類型,而出現第四類依附類型。混亂型依附的小孩沒有固定反應方式,會依據環境的回應,來表現歡迎或迴避情緒。

在面對照顧者時,混亂型依附的孩子常會出現不安,這是因為曾經歷過驚嚇、或是遇到令人害怕的照顧者等,孩子沒有良好的人際互動經驗,因此會有情緒不穩定的狀況。

如何改善依附關係

孩子剛出生的前幾年,藉由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,來形成依附關係。父母的對待方式,決定孩子的依附類型,不論是過多還是過少的依附,都影響孩子成長。父母可從理解、陪伴、觀察了解孩子的依附類型,透過給予回應減少孩子不安感,建立良好印象讓孩子正面成長,減少情緒處理事情,讓孩子不焦慮,根據孩子的反應來調整互動方式,正是改善的開始。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September 02, 2020 at 02:47PM
https://ift.tt/2QOtOk8

從依附關係看寶寶的安全感 4種依附類型決定親子關係的好壞 - UDN 聯合新聞網

https://ift.tt/2YN5dj2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